【聲明】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

基因編輯細胞 最快5年可應用 中大研抗肺癌新免疫療法

發佈時間: 2023/06/13

肺癌是本港頭號癌症殺手,且呈年輕化趨勢。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,人體血液含量最高的白細胞「中性粒細胞」為肺癌免疫抑制關鍵,通過基因編輯技術,刪減或抑制Smad3基因,更可大幅提高其抗癌能力。

研究團隊按此技術首創新一代肺癌免疫療法,已獲專利,有望5至8年內臨床應用,為肺癌患者帶來多一種治療選擇。

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助理教授鄧銘權指,人體各個器官均有獨特的微環境,其中肺癌微環境存在大量中性粒細胞,相關細胞佔血液中白細胞4至7成,主要為身體抵抗微生物及病毒侵襲,但當其進入腫瘤,角色與功能便會改變,並出現抗癌N1或促癌N2狀態,抗癌細胞愈多,肺癌病人存活率愈高。

研究團隊發現,中性粒細胞在肺癌微環境中,會先呈現促癌狀態,需進一步轉化才會呈現抗癌狀態,而免疫調控分子Smad3基因,正是肺癌微環境阻止中性粒細胞發展出抗癌狀態的關鍵。團隊進行小鼠實驗後更證實,透過基因刪減或藥物抑制中性粒細胞的Smad3基因,能大幅提高抗癌細胞水平。

可克服原材料短缺問題

基於上述發現,團隊首創中性粒細胞新型免疫療法,透過提取患者或一般人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進行基因編輯,刪減或抑制Smad3基因,再把其注入體內,以阻止肺癌腫瘤生長。療法已獲專利,有望在5至8年內臨床應用。

鄧形容,約1袋250至300毫升血包,已能充分提供治療所需細胞;加上中性粒細胞能自動追蹤腫瘤微環境,且屬先天免疫系統和不受血型限制,異體使用亦不會產生排斥反應,料新治療可克服原材料短缺問題、減低對其他身體部位的影響,以及打破現有治療需抗原配對的局限。

冀應用於其他實體癌

研究團隊下一步會在大型動物上進行測試,以確保療法安全,盼未來能把療法應用於治療其他實體癌,如胰臟癌、肝癌等。

記者︰梁薾心

美術:顏玉玲

基因編輯細胞 最快5年可應用 中大研抗肺癌新免疫療法

團隊發現中性粒細胞在肺癌微環境中先呈現促癌狀態,需進一步轉化才呈現抗癌狀態。(湯致遠攝)